【植未來電子報】第049期:早期國人營養不良是怎麼改善的?除了米飯、地瓜到麵食的飲食變化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膳食營養?
根據美援檔案,雖然台灣人民並沒有出現嚴重飲食失調,但的確有營養不足的問題,並將責任歸屬於美國共同安全總署分署和台灣的農復會,在美援之下,先改善國軍膳食營養開始,再展開到國人需求。
台灣人現在不太愛吃飯,飲食內容多樣,但在超過半世紀前,台灣農業主要由甘蔗、稻米為大宗作物,我們的祖父母或父母輩的主食在當時也多以米飯為主,只是在農業歷史更迭之下,其實也能看到長輩的飲食變化,常常受到外部環境與政策的影響。
稻米外銷 國內食用受限
在戰後及國民政府來台前後,台灣為了支援在中國的物資,導致國內物資不足、農業經濟受到影響,加上政府推動米糖外銷,國內稻米主要做為衝刺外匯存的重要物資,就會讓一般人所吃的米飯有了數量限制。
鼓勵農家從事副業 種地瓜給家豬吃也給人吃
國民政府當年為改善農業經濟、也增進工業推動力,便鼓勵農家增加副業,飼養家畜與家豬、耕種其他農作物:甘藷——地瓜,也做為米飯不足的平替主食。
後來,因為1950年代到1960年代為了爭取美國的持續金援,必須配合進口美國穀物農產品,也解決美國過剩的小麥(麵粉),台灣的主食又再度受到影響與改變,生活中則多了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。
飯裡摻蕃薯簽、嗑地瓜充飢 大環境下的營養不足?
現在生活物資充沛,飲食與養份選擇多樣,您應該也曾聽長輩提起過,在經濟起飛之前,他們小時候家裡常常只能吃米飯加醬油充飢、到飯裡加「蕃薯簽」,或者只能嗑難吃的地瓜充飢;吃菜配肉,幾乎是僅有過年時的奢侈選項,也細數自己當年如何挨餓長大的情景。
美援之下 台灣推動實驗農村與食物營養計畫
根據關心台灣社會發展史的范燕秋教授針對美援相關檔案、研究美援及農復會在1950年代措施的內容(刊載國史館在2018年發佈的館刊)提到,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在1954年倡議及推動「食物營養計畫」,向主掌美援經費的經安會提出成立糧食營養小組的建議書。
農復會對食物營養計畫最初有7項計畫,包括有:
1、成立脫水工廠
在台南設立第一家地瓜脫水工廠,也試驗甘藍、紅蘿蔔及其他蔬菜脫水,目的是提高食材的耐藏性、拉長變質及耗損時間,主要做為提供軍事單位和缺乏蔬菜的外島所需。
2、推廣胚芽米、改良研碾方法
撥款增購改良的胚芽米碾米機,儘可能保留80%胚芽的營養素。
3、調查稻米田間耗損量
調查範圍從水稻田間到一般家庭消費,了解食物浪費的情況。
4、建造混凝土的曬稻場
稻穀採收、蕃薯挫簽後需要乾日曬乾燥,而農家以往都只能在泥沙地上曬稻、曬蕃薯簽,當風大雨大、塵土飛揚,就容易混入沙土。建造水泥地能改善髒污情形,更能便於儲放農作物,節省食材。
而根據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黃仁姿在她的《冷戰時期的台灣農村、農業及農民1950~1960年代》論文著作提到,農復會和國民政府在1950年代時在台灣推動「實驗農村」,在農業生產層面,最有成效之一的推動計畫、對農民最有直接幫助、最有感的,就包括了舖建水泥曬穀場。
5、組織營養教育委員會,推動營養教育
從1955年5月開始,學校開始供應牛奶,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教會捐助脫脂奶粉、編輯學校食物營養教材並拍攝營養教育影片、倡議校園栽種木瓜樹、供應學生營養午餐,並由美國駐華單位供應所剩餘的農產品。
6、推廣酵母食品
為了改善學童養營缺乏問題,先在台北校園推廣服用酵母片計畫,目的是改善營養缺乏常見的維生素B1、B2以及菸鹼酸等成份。
7、進口穀類
在美國共同安全法案之下及美援之下,成立美國剩餘農產品計畫,國際經濟及政策因素之下,台灣必須進口小麥和大麥,在台灣鼓勵民眾吃麵食,增加主食的選項。
營養改善並非美援當時重點 但的確發現國人營養不足
台灣在推動實驗農村、食物營養計畫,台灣正位處國際冷戰的結構裡,而根據范燕秋教授的研究記錄,美援其實最初是要加強當時在台灣的國防及經濟力量為首要目的,次要則是改善醫療設備和公共衛生,營養改善並非列為重點項目,但的確有另外列出改善意見:
雖然台灣人民並沒有出現嚴重飲食失調,但的確有營養不足的問題,並將責任歸屬於美國共同安全總署分署和台灣的農復會,在美援之下,先改善國軍膳食營養開始,再展開到國人需求,其中也有包括「軍糧摻食甘薯營養試驗」。
只是,這個試驗反應在當時的軍中似乎事與願違。
摻食甘薯營養試驗不受國民政府軍隊高層青睞 問題出在哪裡?
當時國防部發公文表示部份國軍對摻食蕃薯感到氣味酸苦、影響食慾、有打嗝、胃疾復發甚至減輕體重等表示反對。
而當時醫界則指出,問題是出在食用方法和習慣,從中國撤退來台的國軍可能不習慣地瓜飲食,地瓜可以補充白米沒有的微量維生素,應並不衝突 。
我曾為《全台最大地瓜產區就在這!雲林水林如何讓地瓜脫貧翻身、成為熱門食材?》這篇專題文章,訪問過嘉義農試所「根莖類作物研究室」研究員兼系主任賴永昌,他說,台灣早期常見的地瓜品種是台農10號及31號為主,只是這2個品種澱粉含量高達70%,是適合做為飼料品種,因此也是當年台灣一般消費市場主流。
只是這2種品種的地瓜產量大,但因為粉質口感,其實並不好入口、不太好吃。加上隨處可見、且人跟家豬吃的其實都是一樣的品種,當時盛行台灣的地瓜作物,市場價值其實並不高,跟現在的身價大不相同。
早期祖父母、父母輩過去曾有摻食蕃薯簽在飯裡的習慣,雖然當年的地瓜可能不比現在品種那麼好吃,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、大環境下,或許也多多少少為他們帶來一些微量養份。
除了主食 我們還需要膳食營養
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的分所長方怡丹曾表示,除了主食帶來的飽足感與養份,其實我們還需要膳食營養,補充身體需要的大量微量元素。
當經濟起飛、國民收入漸入佳境,外部知識取得也愈來愈多、烹調方式也漸漸改變,會有大量的蔬菜需求,而且農作物、蔬菜作物的生產概念也要改善,包含培育改良,才不會種出過時、或國人不想要的食材。
感謝有你的訂閱、展讀,點擊分享按鈕,邀集親友加入「植未來行動聯盟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