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未來電子報】第051期:亞蔬成立時選入了哪些蔬菜?
在亞蔬正式成立之前的籌辦期,亞蔬發問卷給東南亞的科學家們,包括菲律賓、泰國、越南、印尼等,一開始其實有一大份的清單,再篩選到20幾種的蔬菜,空心菜、茄子還有一大堆都在內,然後做排名(Ranking)。
美援政策之下成立的「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」(簡稱「亞蔬」),決定選在橫跨亞熱帶及熱帶型氣候的台灣之後,便同時進行篩選要栽種的蔬菜作物。
而亞蔬做為一個國際型研究組織,就得考量當時國際間需要的蔬菜種類,成立之初,選入了像是馬鈴薯、大白菜的溫帶植物,也有地瓜、蕃茄、豆科如綠豆等作物做種原選育及栽培方法的開發。
根據與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先前受訪時的分享,他提到當時亞蔬篩選蔬菜品種的過程:
在亞蔬正式成立之前的籌辦期,亞蔬發問卷給東南亞的科學家們,包括菲律賓、泰國、越南、印尼等,一開始其實有一大份的清單,再篩選到20幾種的蔬菜,當時空心菜、茄子還有許多其他蔬菜都在名單內,然後做排名(Ranking)。
面臨窘迫國際情勢 更須慎選蔬菜清單
其實在篩選過程中,大部份上榜的蔬菜,都已經是參與討論與篩選的國家本地受歡迎的,只是亞蔬在成立前,如第39期文章所述,當時面臨到窘迫的國際情勢,經費籌措並非順利,且初期一半的經費來源是由台灣自籌補助。
經濟拮挶情況下,就得收回天馬行空的想法,讓榜上一大堆的蔬菜名單瘦身,找出當務之急的重點項目。
從種類與型態各選出具生產潛力的蔬菜
而亞蔬的育種目標是育成具有熱帶生產潛力的蔬菜品種,突破在熱帶地區生產蔬菜的種種限制。因此就從不同種類、型態的專門選擇一種,分別為根莖類蔬菜的地瓜、葉菜類蔬菜的「大白菜」、果實類蔬菜的「蕃茄」,以及有重要蛋白質及脂肪的豆科植物如「綠豆」。
果實類蔬菜的「蕃茄」
朱家立也說,台灣從日本時代,地瓜就有悠久的栽培歷史,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以及飼料作物。而蕃茄,就要提到1960年代台灣的三罐王時代。
在加工出口興盛年代,當時台灣也開始出口海鮮物產,將蕃茄醬用來填入沙丁魚等罐頭食品,在當時蕃茄加工的項目還是副產物,直到在台南的可果美公司主力以蕃茄醬為主,果實類蔬菜的蕃茄加工品,成為當時主產物。
而根據蕃茄生長季節以冬季到春季的採收期,農民就能趕在夏季鳳梨產期前有多一份收益,同時對食品產業鏈上的加工業者者及作業人員,具有全年運轉的效益。
葉菜類蔬菜的「大白菜」
做為經濟作物為主的大白菜,它是溫帶型蔬菜,但在台灣栽種就需要靠高冷地勢環境種植,也是提供農民的另一項收入來源。
豆科植物的「綠豆」
過去亞蔬的宣傳常提到豆科植物,除了養份很重要,在栽培上也是幾千年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。雖然「綠豆」不是台灣主要食物,亞蔬當時會先選入,主因是在熱帶的東南亞如泰國、緬甸、印尺到印度這一帶,其種子、豆子及豆芽的使用量非常的大,對農民而言在種植上較容易,也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等養份,算是一種窮人糧食的重要項目。
選育出的蔬菜 帶動蔬菜產業鏈
上述蔬菜作物是亞蔬初創時期篩選出來的主力項目,研究與育成也長達半世紀,除了與國內的農業試驗、改良場有合作,也推廣予台灣及國際合作的農民。
而當時蔬菜種子的交換做品系雜交,也仰賴民間種苗業者及農民、農村居民人工採種,形成當時蔬菜產業代工黃金時期。
亞蔬從選育、改良到育種完成的成熟產品,是與各國開會的結果,綜量國際需求,考量產業鏈在外銷上的種種需求,以及其他國家的環境氣候,抗病、耐熱、耐儲放等適應性及調適程度。
然而,在商品本質及營養層面,都足以證明其效用,也具有足夠市場潛力,國內和國外的農民也可藉由這樣的市場潛力,增加自己的收入,串起整個蔬菜產業鏈。
下週將透過與亞蔬的專訪,以亞蔬角度,探索當年台灣在蔬菜產業與研究上的歷史軌跡,歡迎您再度展讀。
感謝有你的訂閱、展讀,點擊分享按鈕,邀集親友加入「植未來行動聯盟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