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未來電子報】第037期:美援以人道考量與科學之名推出「高強度種子」對台灣與世界農業產生哪些影響?
1960年代的台灣台灣正值出口蘆筍、洋菇、鳳梨加工罐頭食品的「三罐王時代」,同時還有蕃茄及加工食品如蕃茄醬、鮪魚罐頭,以及香蕉等生鮮水果的生產與外銷。「台灣錢淹腳目」這句街頭巷尾常說的金句,反映的是1960年代到2000年間經濟崛起的盛況,而1960年代台灣的農業概念,也已經開始產生變化。
「台灣錢淹腳目」這句街頭巷尾常說的金句,反映的是1960年代到2000年間經濟崛起的盛況。台灣的經濟發展在196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,當時的氛圍是快速的工業化,由進口轉為出口擴張。
藉由美援,台灣在推動經濟建設發展的關口上,不管是內需或是出口,台灣的蔬菜產業在此時成為重要產業。而在內需與外銷需求下,美援及相關組織以人道考量與科學研究之名,推出「高強度種子」及篩選作業,對台灣有什麼影響?
回顧第17期文章,經濟學者史濟增研究當時台灣是「以農養工」,農業政策主要是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指導原則執行,因此才能創造大量的農業剩餘,用來支持外匯與國內工業、都市化的發展。
從洋菇窺看台灣蔬菜外銷的「三罐王時代」
1960年代的台灣台灣正值出口蘆筍、洋菇、鳳梨加工罐頭食品的「三罐王時代」,同時還有蕃茄及加工食品如蕃茄醬、鮪魚罐頭,以及香蕉等生鮮水果的生產與外銷。
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仁姿在《冷戰時期的台灣農村、農業與農民1950~1960年代》一書中,詳實地記錄與回顧了當時台灣洋菇外銷史,因此藉此一窺當時台灣社會及農產蔬菜的外銷景況。
黃教授寫道,洋菇故名思義並非台灣原生種,引進栽種的時期可推衍到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其實也是先進口洋菇到日本本島,推廣後非常受到日本市場歡迎,因此在1930年代的總督府,也決定導入台灣本島、推廣栽種,台灣在1940年代就曾出現「洋菇栽培區」,做為生食及罐頭食用。
剛來到台灣的洋菇這樣的外來食材屬於高級食材,國人愛吃、引起風潮,風行到在1950年代初期,台灣市場甚至需要進口來自歐美和日本的洋菇罐頭,只是當時國民政府為了節省外匯、同時鼓勵農村要有副業以增加收入的政策,禁止商人進口洋菇罐頭。
但是關了一扇門,就開了一道窗。農復會開始提供經費,由農試所研究栽種洋菇技術,也另有業者引進日本洋菇原種栽種及販售,到了1950年代中期,農試所利用美國洋菇品種、以及民間購買的日本菌種,先在瑞芳礦坑試種,展開推廣,後來在菇類專家學者研究後,改以在民間土地,搭設菇寮開始栽種。
到了1950年晚期,台灣的洋菇市場仍以鮮食為主,但因為整體成本高反映在價格,洋菇仍然偏貴,就出現供過於求的產銷失衡危機,因此內銷改外銷,開始了洋菇製罐的外銷計畫——把洋菇國內鮮食市場轉專供罐頭的外銷市場,也因此掀起台灣洋菇栽培產業盛期。
根據黃仁姿教授所調查,1960年代栽培洋菇的農民總共有5萬多戶,菇舍面積高達300萬坪,尤其以中部地區為主(彰化員林),在1966年統計洋菇罐頭外匯收入為2500萬美元。然而,1960年代初期韓國也積極推動洋菇及蘆筍的生產,直到1980年代初期,韓國洋菇罐出口到西德與歐洲量,首次超越台灣,罐頭出口的盛況也就在80年代告一段落。
藉由高強度種子 在台灣展開首波工業化農業
在三罐王外銷盛景以及如第35期文章提及的農業變化,可知台灣在1960年代的農業概念,已經開始產生變化。
歐美國家在20世紀所興起的企業型、工業化農業——透過大規模的機械化,並且搭配使用化學肥料、除草劑、殺蟲劑等輔助高產量的單一品種種子,在大規模的土地上增加單一種作物的產量這樣的概念,比較晚期才進入亞洲與台灣。
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表示,台灣農地面積與生產規模,雖然不能相比於歐美國家,但世界各地即使耕種面積不同,大多會種植超過一種以上的糧食作物。
像是一個地方種植主食是小麥,冬天就會改種豆類植物或者休耕,目的是維持土地肥力,如果農民另外有菜園,也可能會耕作蔬菜增加其他營養的來源。
而小農一直是台灣從以前到現在主要的農業模式,只是因為土地改革之後,土地的使用分配較為零碎,因此較晚進入台灣的工業化農業概念也開始在台灣發生了。1950年至1960年代,也因為逐步建立灌溉系統、推動以穀換肥政策、並且使用大量化學肥料的關係,台灣農業生產量在當時,其實是不斷上升。
除了高肥料,改良、育種及篩選農作物種子,也是主要提高生產量的原因,並且才有機會讓平均每公頃的耕地產量上升。
小農模式轉為工業化農業,這樣農業型態的改變,也因此讓農民開始離開農村到都市企業工作,也帶動了當時台灣努力推動的工業化發展。(只是農村也在那時出現缺工問題,可搭配參考第19期《1960年代全球發動綠色革命 台灣農業卻開始缺工?》。)
推動培育改良農作物「種子」 一種相對無害的「人道考量」工具
因此在同期積極援助世界各國的美國,朱家立以一種含蓄的口吻補充,除了政治考量,也藉由推動並利用「人道考量」——這樣一種相對不怎麼正式、感覺不怎麼爭議的方式,以學術研究、科學發展的方式推動「高強度的種子」,來為當時主要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,增加產量、經濟規模、營養補給。
然而展開歷史的光譜來看,除了政治目的,美國看似利用人道考量的角度,以開發高強度的種子,在進入任何偏向資本主義、或社會主義國家,都是比較沒有衝突與傷害的方式。
只是當時所開發的高產量種子,也很重肥料,因此就會與肥料公司靠攏,這樣反而出現商業利益問題與顧忌;甚至因為化肥、農業相繼使用,衝擊人類與生態環境,因此後來也出現許多反對聲浪,甚至也因此改革並推出新一代的綠色革命。
在不同國家成立的農業研究中心、包含後來在台灣成立的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(亞蔬),推廣的模式就是以糧食、豆科及蔬菜等「種子」為大宗作法。
下一期,我們將先了解亞蔬在台灣成立後,遇到哪些困境,以及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之下,亞蔬在台灣的角色與定位。
感謝有你的訂閱、展讀,點擊分享按鈕,邀集親友加入「植未來行動聯盟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