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未來電子報】第035期:台灣水稻這麼強 為什麼「國際稻米研究所」(IRRI)反而設在菲律賓而非台灣?
台灣水稻競爭力並不差,尤其受到日本人改良後,從穀稻到產量在1960年代應是蠻強勢,為何在1960年成立的國際稻米研究所(IRRI)是在菲律賓而非台灣? 美國援助許多國家所設立的農作物研究所,以及在台灣設立起亞蔬這樣的國際研究單位,其中的目的包含了解決各國當地貧窮與營養不良的問題。台灣水稻農業很厲害,可是把農業科學研究這件事放在國際視野及世界觀點中,就必須了解IRRI會設立在菲律賓,是一個國際佈局
水稻田是台灣主要的農村地景,白米外銷也曾經是協助我國外匯存底的農產作物之一,也是台灣人曾經最重要的主要糧食,為什麼「國際稻米研究所」(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, IRRI)反而是成立在菲律賓而非台灣?菲律賓與台灣之間,又有哪些淵源?
而當美國開發總署在1963年宣佈想要在亞洲成立一個專門以蔬菜為主的研究中心,主要目的是什麼?
台灣又是如何以及為何能爭取到「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」(目前稱為「亞蔬─世界蔬菜中心」,以下簡稱「亞蔬」),並且決定選在當年的台南縣善化來成立設點?
上述3大方向,將開啟我在《植未來》在2025乙巳蛇年的重點篇章。本文會先著重,在1960年代美國積極援助世界各國的脈絡之下,在當年正以水稻產業為主的台灣背景。
為什麼國際級水稻中心 設點於菲律賓而非台灣?
台灣水稻競爭力並不差,尤其受到日本人改良後,從穀稻到產量在1960年代應是蠻強勢,為何在1960年成立的國際稻米研究所(IRRI)是選在菲律賓而非台灣?
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(簡稱鳳試所)蔬菜系研究員兼系主任的王三太表示,美國援助許多國家所設立的農作物研究所,以及在台灣設立起亞蔬這樣的國際研究單位,其中的目的包含了解決各國當地貧窮與營養不良的問題。
王三太解釋,的確台灣水稻農業蠻強的,可是把農業科學研究這件事放在國際視野及世界觀點中,就必須了解IRRI會設立在菲律賓,是一個國際佈局。
美國在當年是主要的「Player」,而考量菲律賓自1898年受美國殖民將近50年的關係,IRRI設立在菲律賓應也是美國人當初去協作建構的。
王三太進一步說明,雖然我們都認為台灣水稻品種很強,但台灣人吃的米跟東南亞國家所吃的是不一樣的,台灣人愛吃短小飽實的粳稻,東南亞國家則喜吃細長濃郁香氣的長米秈稻。
農業研究中心的設立,不會只是考量設點的國家所需,是會站在國際供給的觀點來看,就能理解IRRI會設立在菲律賓,其實很合理。(觀迎參照第33期文章所介紹國際間農業研究中心的設立緣由)
台灣「米」與菲律賓的淵源
除了有過去曾受美國統治國影響,也有以農業研究為主的康乃爾大學支援,加上考量東南亞國家的米食文化與品種,1960年選擇在氣候相近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近郊的Los Baños菲律賓大學成立「國際稻米研究所」,其實稻米試驗田佔地約計超過250公頃,在亞洲跟非洲地區擁有14個左右的研究單位。
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表示,其實當時在美國及台灣農復會的人際網絡中,有一位知名的植物遺傳學家張德慈,他也是稻米基因庫的創辦人,曾在1960年代把台灣一個具有一個矮性基因的在來米的品種(一種高產量且莖不會長得太長、不易倒伏的「低腳烏尖」品種,發展出以IR系列並以IR8號為起始的品種),帶到菲律賓,並成功育成專屬東南亞所需的半矮性品種。
當時在二戰之後,從1950到1960年代,國際間展開綠色革命,正試圖解決糧食危機。
藉由把台灣這樣的稻米品種基因帶到菲律賓,在十年之內,1970年代之後也讓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每公頃稻米產量,增加了2.5倍以上,算是成功減緩了當時的糧食危機,而這樣國際間的科學研究與合作,便是其中的綠色革命。
回顧當年台灣的糧食供銷體系 難以同時撐起本土及國際所需
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曾獻瑋發表的《戰後臺灣糧食體制運作的困境與對策》,了解到在1950年~1953年間,台灣正在經濟體制轉型的背景下,國民政府試圖建立稻米供銷體系,賦予稻米多重任務,既要能供應人口增加的需求,還要能供應外銷出口。
由於涉及不同及多種行政機構的權限,行政機構立場不同就會導致衝突,在1952年度發生糧食局的存糧不足情況與困境。(請參照第11期《看似成功的土地改革 讓農民權益獲伸張 卻也造成社會多種衝突》文章)
當時台灣正值土地改革,加上佃農、地主及糧商業者之間為了謀求自各生計與利益,反而導致米價波動。
而為了解決糧食局存量不足的困境,當時的台灣省政府因此藉機修改肥料換穀辦法,稻農民被迫交換肥料時,必須繳交三成現穀,並且讓當年糧食局獲得主控權,解決不同政府機關立場與權力問題。
當年稻米要供應國人、國軍、存糧及出口銷售,各種生產銷售與行政管理體質,白米是大家日常所需,米價波動就會影響許多人糊口。
雖然現在台灣的稻米存量供過於求,水稻的品質與產量一直是國人驕傲,但觀察並回顧在當時的糧食供銷體系,顯現當時台灣難以同時撐起本土及國際間所需,在戰略及資源考量上,似乎能夠了解像IRRI這樣的研究中心在當時並未設立在台灣的原因之一。
農民自會找到出路 蔬果成為產業與農業研究新出路
朱家立認為,農民既然在田裡耕作,就不會只侷限在主食(水稻),那時候農民早已觀察到,台灣一年至少能耕作兩次的水稻,在春季跟秋季分別收成,因此在這兩期之間的夏、冬分別可以增加一次裡作,像是豆類植物,增加土壤的氮肥,以及蔬菜、鳳梨等作物。
自1960到1970年代蔬菜產業的發展,在美援、經濟建設計畫與農業發展等多管齊下,台灣發展出全島的產業鏈,並且是1年4季可以食用,如同在第17期專文所述,台灣甚至發展出產銷班、蔬菜產業專區的農業經營與經濟模式。
因此,下一期我們將進一步了解,在1960年代的台灣蔬菜產業,農民們主要種什麼?對於在1971確立在台灣設立亞洲蔬菜中心的研究對象,又有哪些影響。
新春開篇,感謝讀者自去年以來的展讀與支持,祝福大家蛇年如意、平安健康。
感謝有你的訂閱、展讀,點擊分享按鈕,邀集親友加入「植未來行動聯盟」!